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滚动 > > 正文

《石壕吏》试讲逐字稿

2023-07-06 22:22:21哔哩哔哩

课堂导入

同学们,今天我们来学习《唐诗三首》的第一首,杜甫的《石壕吏》,说起杜甫,这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,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浮现的就是他抬头望天的画像,网友们也由此展开了许多的联想:


(资料图片)

那么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, 根据对杜甫的了解,我们也来展开合理想象,你会给画像加什么呢?

你说你从他45度望天的动作感受到了他的迷茫,他面前应该是一片经历过安史之乱的破败大地,他不知何去何从。

你说旁边可以加一些落叶,你从他的脸上看到了忧虑,用落叶飘落的凄凉更能烘托他的悲伤心境。

你说旁边还可以加一只大雁,因为洪雁传书,他可能在思念因战乱而分离的家人。

二、作者介绍

同学们的联想能力可真强,老师也从回答中感受到大家对杜甫与那段历史的了解,相信我们能够一起流畅的完成这些填空题,杜甫,字    ,    代伟大的    诗人,他本人被后世尊称为    ,他的诗风    ,同学们回答地都很大声,看来非常熟悉了,但代表作中的“三吏”“三别”,可能对大家来说就比较陌生了。“三吏”是《石壕吏》、《新安吏》、《潼关吏》;“三别”是《新婚别》、《无家别 》、《垂老别》,既然是代表作,就肯定能高度展现杜甫的诗歌特点与精神内核,今天就让我们走进《石壕吏》,走进那段历史与杜甫的精神世界。

三.整体感知

(一)一读,正字音

昨天布置了同学们自行预习,现在让老师抽一个幸运同学, 检查检查你们的预习成果,你来, 大声朗读:

读得非常流畅,你觉得他读对了吗?字音全部正确,预习很仔细,大家掌声给他!

(二)二读,明停顿

那他读好了吗?我们说古诗不仅要读,还要有顿挫的读,你来试试,能也不能把停连读出来,不错!根据你理解的词意句意,你把把句子按二/三来读,读得更好了!

(三)三读,感真情

朗读除了停连之外,还要读出,感情!让我们边听录音边跟读,注意模仿:(放录音)。

是一首叙事诗,从跟读中,你能感受到写的是怎样的故事吗?用一个字概念。

你说惨,这是一个很凄惨的故事。

你说苦,你用了原诗中的词概括,你读得真仔细!

是呀,这就是本诗的感情基调,那么是什么人间疾苦,让作者写下了这首诗呢?通过刚刚的阅读,相信同学们对古诗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,你能用一句话根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吗?

你来试试,事情的起因是           ,经过是           , 结果是           。你概括的可真精准!

文本研读

第一段研读:

我注意到同学们概括的事情起因是官吏半夜“”人。什么叫“捉”,是“抓”的意思,这在我们现在可是一件犯法的事,为什么石壕吏如此理直气壮呢?现在让我们一起默读写作背景,你找到原因了吗?同学们说了,“捉人”的原因是补充兵力,平息安史之乱。

那为什么要“”晚来捉呢?一般不是白天上班吗?你马上想到了,因为晚上老百姓都在睡觉,更有可能捉到人,从这个字中我们能看出官吏的费尽心机,战事的极度紧急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“老翁墙走”,既然是老翁,老师改成“老翁爬墙走”,同学们觉得可以吗?你马上举手了,你说不行,“逾”有“跃”和年迈的老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说明他早有准备,动作非常熟练,这种情况经常发生,你从中感受到了老百姓生活的艰难。

作者只用了几个词,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动荡混乱,民不聊生的苦难的时代。

(板书苦难的时代”)

第二段研读:

时代大幕拉开,主角换成了官吏和老妇,这是个怎样的官吏呢?——蛮横,凶恶,粗暴; 这是个怎样的老妇呢?—可怜,凄惨,悲苦。(画板书)

同学们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——“一何”,我们之前学过“风声一何盛,松枝一何劲”,“一何”就是“多么”的意思,让我们齐读第二段,重音放在“一何”上,两个人物的形象性格就鲜明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了。

第三段研读:

这些人物就生存在这样一个苦难的时代,(画板书)诗歌以老妇人为代表,展现了老百姓的苦难生活,让我们齐读第三段,边读边思考,老妇人的“苦”是来源于哪些方面呢?谁有想法了?

你说,来源于“丧子”,因为“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成死”。 你在读时为什么要把“新”字重读,你说“新”是“刚刚”的意思,她的儿子刚刚死去,作为母亲,她肯定承受着巨

大的痛苦, 你读得很仔细!

你也想说,你说来源于“贫穷”,从“有孙母未去, 出入无完裙”可以看出,衣不蔽体了,食怕也是不能裹腹,家中也没有劳动力,老妇人肯定也要承担劳动,她肯定生活的非常辛苦,你解读得真到位!

你还发现了,来源于“应征”,从“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”可以看出,老妇人都一大把年纪了,还要跟随军队四处奔波,而且这种情况在未来的很长时间也无法改变,未来没有希望,家人生死不明,自己也四处奔波,这样的生活对于老妇人说太艰苦了,你分析得真深刻!

这是当时的一个普通老百姓,但在她的家庭中就经历了“丧子”“贫穷”“应征”三重苦难,她只是一个柔弱的老妇人,但她也肩负着一个经受苦难的痛苦家庭(画板书)。

主旨感悟

面对这样一个饱受痛苦的家庭,关心民生疾苦的杜甫做了什么呢?让我们齐读第四段寻找答案:

同学们找到了“闻”,“如闻泣幽咽”,在发生这个凄惨故事的夜晚,杜甫只是在一旁听着,你觉得他为什么没有站出来阻挡这一切呢?

你猜因为他害怕自己站出来也被抓走了,这里老师补充一个小知识,因为当时杜甫是官员,肯定不会被官吏捉拿,或许也会有其他原因,感兴趣的话同学们可以下课自行查资料。

排除了一种猜测,还有同学能想到其它原因吗?看来同学们没有思路了,让我们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,寻找蜘丝马迹(回到写作背景ppt)。

老妇一家的苦难主要未源于战乱,老妇去应征,是在为哪支军队做早饭呢?是为郭子仪平定叛军的部队,对于战争,杜甫无疑是批判的,但他作为唐朝官员,自然希望唐军能平定叛乱,在当时的社会背景,战争无可避免,只有继续打,才有可能得到和平!杜甫不站出来,正是他忧国的体现!

那么,既然战争是必然的,他为什么不帮官吏说话呢?

同学们都在心里有答案了,因为他一路而来,看到了太多老百姓的苦难, 包括老妇人一家的遭遇,作者看到了,听到了,还要记下来,写成这首《石壕吏》,他是把百姓们的苦难放在心上的,即使战争是必然要的,但他也再做不出任何增加百姓痛苦的事,这不作为,正是杜甫忧民的体现!

读到这里,我们就可以想象杜甫当时的心情,一定是非常——矛盾的,“夜久语声绝”中,“夜久”是什么意思,是“夜深”了,夜深了连说话声都停止了,作者仍没有睡去,什么心情会让你睡不着呢?——焦虑,烦躁,郁闷等等,但总之绝对不是平静。

这不是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中可以宣之于口的誓言,这是即便杜甫身死也无法调和的矛盾。他把炙热的痛苦,深沉的无奈都深埋心底,只留下冷眼旁观般的“闻”与“别”,如滚烫的岩浆涌出地面,却只剩灰黑的硬壳。

老妇人不仅肩负了一个痛苦的家庭,在她身上,还寄托着杜甫苦闷的灵魂!(画板书)

诗歌集中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诗风,不愧为杜甫的代表作!

六、课堂总结

这首《石壕吏》像我们展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,通过诗歌,我们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苦苦挣扎的劳动人民,回顾板书,作者塑造的,仅仅只是老妇人的可怜吗?你举手了,你说从诗歌中,你读出了一个坚强的老妇,在这个苦难的时代,她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庭;你读出了一个勤劳的老妇,即使还要去应征,她想的确实早点去,还能给战士做早饭;你看到了一个爱国的老妇,战士吃好了,更能打胜仗,她以自己的微薄之力,做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。

是呀,虽然这是一个苦难的时代,但是在这灰暗的时代里,依旧有着忧国忧民的士子,有着勤劳坚韧的百姓,他们面对时代的重压,却依然闪耀着足以照亮时代的光芒!

标签: